張宗棠(約1865-1920),安徽省宣城縣南湖鄉陳村人。清末秀才,著名皖南花鼓戲藝人。
約清同治四年(1865)生,其父為販山貸商人,兄弟兩人,宗棠次之。
張宗棠幼年入塾讀書,但愛好玩燈唱戲,善昆腔、高腔,並能吹笛度曲。
19歲進學中秀才。因屢試不第,曾教過學館,亦隨父做過生意。有一年,運一船山貨經太平府(當塗)往南京,一路上“玩票-”賣完山貨,又“玩到蘇、杭二州”,結果一船貨的本利玩得精光。
25歲時,在當地登台“-”,被學官發現,遭挨板子,被革掉秀才,趕出黌門。是年,其父做生意又遇盜,人財俱歿。張氏兄弟本不事生業,又嗜 ,衣食不周。
30歲上,兄弟兩人拜師“下海”唱戲。張氏兄弟是“七大門”中唯一不是移民後裔的藝人,宗棠是當時皖南花鼓戲唯一的“文人戲子”,人稱“秀才好佬”。且能雙手書篆,戲劇藝術造詣精深。當時皖南花鼓戲藝人多不識字,演出劇目“詞工”粗糙,故事情節、場次、人物各不相同,經常發生同台演出“對不上戲扣子”,不能連貫銜接。宗棠將當時流行的所有劇目加以修訂,實行定詞定本,使藝人學戲和演出具有統一的劇本。經其修改、編訂的戲本有《蕎麥記》、《天平山》等約20出;經其作過較大修訂或編寫的戲本有《荒年記》、《倒栽麻》、《珍珠塔》、《雙插柳》等,數十年來都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傳統劇目。
當時,皖南花鼓戲藝人的唱腔、吐字、歸韻亦較混亂,有湖北方言、河南方言,宣城一帶方言以及蘇南、浙江一帶的語音。張宗棠從群眾語言和舞台演唱出發,將腔、字、韻予以規範統一,按湖廣韻和群眾最通行的語言,仿照“十三轍”重新厘訂皖南花鼓戲的“十三字韻”。其足跡遍及宣、郎、廣、寧等縣及蘇南、浙江花鼓戲流行地區,所到之處,授藝指導,藝人尊稱他為“張夫子”。
張宗棠為人曠達、幽默、灑脫,一生寫過很多詩,惜皆失傳。曾因編唱清代十朝皇帝的《十代小唱》,自順治、康熙,雍正,乾隆、嘉慶,道光、鹹豐、同治、光緒直至宣統,每代大事和宮廷豔情穢聞,都繪聲繪色加以描繪,因而被抓進大牢,險些殺頭。出獄後不久,又增編民國、洪憲、張勳“三朝”,轟動一時傳響四方。50歲時,班中藝友為其做生日,大家都在破廟中,圍著“青磚席”、“稻草筵”,甚是熱鬧,其賦即席詩一首曰:清歌一曲唱乾坤,破廟如同小朝庭。
將相下來帝王上,-濃墨樂平生。
張氏兄弟皆一生未娶,晚年多病,宗棠在“過場”時跌進雪坑凍死,卒年約55歲。其兄不知所終。
(來源:安徽《宣城縣誌》)
張宗棠(約1865-1920),安徽省宣城縣南湖鄉陳村人。清末秀才,著名皖南花鼓戲藝人。
約清同治四年(1865)生,其父為販山貸商人,兄弟兩人,宗棠次之。
張宗棠幼年入塾讀書,但愛好玩燈唱戲,善昆腔、高腔,並能吹笛度曲。
19歲進學中秀才。因屢試不第,曾教過學館,亦隨父做過生意。有一年,運一船山貨經太平府(當塗)往南京,一路上“玩票-”賣完山貨,又“玩到蘇、杭二州”,結果一船貨的本利玩得精光。
25歲時,在當地登台“-”,被學官發現,遭挨板子,被革掉秀才,趕出黌門。是年,其父做生意又遇盜,人財俱歿。張氏兄弟本不事生業,又嗜 ,衣食不周。
30歲上,兄弟兩人拜師“下海”唱戲。張氏兄弟是“七大門”中唯一不是移民後裔的藝人,宗棠是當時皖南花鼓戲唯一的“文人戲子”,人稱“秀才好佬”。且能雙手書篆,戲劇藝術造詣精深。當時皖南花鼓戲藝人多不識字,演出劇目“詞工”粗糙,故事情節、場次、人物各不相同,經常發生同台演出“對不上戲扣子”,不能連貫銜接。宗棠將當時流行的所有劇目加以修訂,實行定詞定本,使藝人學戲和演出具有統一的劇本。經其修改、編訂的戲本有《蕎麥記》、《天平山》等約20出;經其作過較大修訂或編寫的戲本有《荒年記》、《倒栽麻》、《珍珠塔》、《雙插柳》等,數十年來都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傳統劇目。
當時,皖南花鼓戲藝人的唱腔、吐字、歸韻亦較混亂,有湖北方言、河南方言,宣城一帶方言以及蘇南、浙江一帶的語音。張宗棠從群眾語言和舞台演唱出發,將腔、字、韻予以規範統一,按湖廣韻和群眾最通行的語言,仿照“十三轍”重新厘訂皖南花鼓戲的“十三字韻”。其足跡遍及宣、郎、廣、寧等縣及蘇南、浙江花鼓戲流行地區,所到之處,授藝指導,藝人尊稱他為“張夫子”。
張宗棠為人曠達、幽默、灑脫,一生寫過很多詩,惜皆失傳。曾因編唱清代十朝皇帝的《十代小唱》,自順治、康熙,雍正,乾隆、嘉慶,道光、鹹豐、同治、光緒直至宣統,每代大事和宮廷豔情穢聞,都繪聲繪色加以描繪,因而被抓進大牢,險些殺頭。出獄後不久,又增編民國、洪憲、張勳“三朝”,轟動一時傳響四方。50歲時,班中藝友為其做生日,大家都在破廟中,圍著“青磚席”、“稻草筵”,甚是熱鬧,其賦即席詩一首曰:清歌一曲唱乾坤,破廟如同小朝庭。
將相下來帝王上,-濃墨樂平生。
張氏兄弟皆一生未娶,晚年多病,宗棠在“過場”時跌進雪坑凍死,卒年約55歲。其兄不知所終。
(來源:安徽《宣城縣誌》)
同年(公元1865年)出生的名人:
張克誠 (1865~1922) 四川省德陽市廣漢

張毅 (1865~1911) 天津市河東區

張捷軒 (1865~1939) 安徽省淮南鳳台

張仁奎 (1865~1944) 山東省棗莊滕州市

張本政 (1865~1951) 山東省威海文登區 + 更多公元1865年出生的名人》
同年(公元1920年)去世的名人:
張家騮 (1867~1920) 安徽省安慶桐城

張學濟 (1873~1920) 辛亥革命軍事將領 湖南省懷化市芷江

張曾揚 (1842~1920) 清末政治人物 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

史炎之 (1872~1920) 安徽省淮南壽縣

解榮輅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

陸恢 (1851~1920) 清末民初著名畫家 江蘇省蘇州吳江 + 更多公元1920年去世的名人》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